长长的走廊,紧闭的门扉。她用银行贷款买下的公寓并不便宜,只为换取市中心的一处私人角落和上班的便利。
晚餐送到。餐桌上,食物旁边是手机屏幕。社交媒体是她一天后唯一感到“连接”的地方。
一位名人的状态让她停下手指:“一个真正文明的城市,应该以不被手机屏幕分心的谈话质量来衡量,而不是建筑的高度”(建筑师童林青松)。
她关闭应用,望向窗外。从20楼的玻璃窗望下,车流如不停流淌的河流,与室内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。
城市情感中的裂痕
作为现代社会的必然进程,城市化交织着机遇与挑战。城市不仅是数量和规模的增加,更是生活方式、家庭结构和社会关系的深刻转变。
城市的一个特点是高人口密度。2024年,越南的平均人口密度为305人/km²,但大城市的人口密度更高,从1,000到超过3,500人/km²不等。
据统计,自2010年以来,越南城市人口每年增长约3%,高于东南亚平均水平。到2024年,城市人口比例达到38.2%,相当于近3,860万人。城市的密集集中被视为增加匿名感的社会环境。
个人匿名感的令人担忧的后果是人与人之间连接的逐渐断裂。这种看似无形的裂痕让“情感雨”悄悄渗透“城市墙”。
在《大城市与精神生活》中,社会学家Georg Simmel指出,城市中的社会互动通常只是功能性的、理性的和非个人的,导致个人在人群中很少被识别或记住。
人类学家Marc Augé称机场、超市、高速公路为“非地点空间”,因为它们缺乏个人联系、历史或独特身份。
因此,可以看到,规范的城市规划不仅是安排道路、建筑,还是创造滋养情感的环境。
因为建筑、景观设计、人口密度、声音的存在或光线布置等因素,都会默默影响人们的情绪、行为和连接。
建筑师童林青松警告说,缺乏必要“静默”的城市有变成“巨大机器”的风险,那里“道路只是为了走,不是为了停,空间只是目的地,不是地方”。
“那机器将变得‘无情,没有感情’,”童林青松强调。这种冷漠规划的最大后果“不是缺少空间,而是缺少‘土地’来播种‘连接’”。
为城市找回“DNA”
如果每个建筑、每个公共角落都是用技术和同理心创造的,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连接将不再是“奢侈”或罕见,而是城市生活的自然、存在部分。
“最活跃的城市不在汽车喇叭声中,而在彼此感动的心跳中”——童林青松强调。为了让这些“心”有真正“感动”的空间和环境,城市创造需要深深扎根于社区的身份和需求。
关于城市需要更人文的接近方式,建筑师吴越南明确指出:必须从尊重和保护身份与绿色空间开始。
其中,城市身份是历史、文化、建筑和生活方式的独特“DNA”,帮助人们与地方连接,创造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。
为了保护和建立可持续的身份,核心是倾听社区的声音,尊重和发挥本土价值,而不是追求批量解决方案。换句话说,城市需要“以人为本”,满足人们的福利和情感需求。
用归属感温暖城市
面对城市日益“稀释”的情感和社区连接的断裂,解决方案不能仅在于增加密度或建造更多建筑。
现在是时候在设计思维和规划中做出强烈转变:真正“以人为本”,优先创造能够滋养灵魂、丰富精神生活和修复社会关系的城市空间。
为了实现这一理念,优先发展高质量的社区空间是关键。
与其利用每一寸土地建造混凝土建筑,城市需要为公园绿地、公共广场预留足够的土地,让人们可以相遇交流,为儿童提供安全和创意的游乐场,特别是扩展步行网络和自行车道。
这些空间是“绿色肺”和“社会心脏”,滋养互动和社区活力。
同时,需要全面和可持续地设计住宅区。不仅是孤立的住宅楼,新住宅区需要规划为“微型城市村”,整合学校、市场、医疗机构、文化体育活动空间,步行范围内或易于接近。
这种设计不仅提高生活质量,还创造无数机会让居民偶然相遇,相识,在现代背景下建立邻里关系。
国际经验已经证明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。哥本哈根(丹麦)长期以来一直是步行和自行车友好城市的典范。维也纳(奥地利)由于将社会住房发展与多样化、高质量的公共空间相结合的战略,连续领先世界生活质量。
即使在亚洲,尽管面临巨大的土地压力,新加坡仍不断努力将绿地、水面和社区设施整合到每个发展项目中,创造梦想的生活环境。
这也是像吴越南、童林青松等热心建筑师和许多专家所追求的越南理想城市的愿景。
一个不仅在基础设施上智能、现代的城市,更重要的是一个真正的“地方”,每个居民感到连接、归属,可以充分生活情感,并容易在社区中找到和培养人与人之间有意义的连接。
(编译:李程 越南中文社;审校:Suki;来源:Tuoitre)